經方用酒

依宋本所載,經方所用藥物中,其用酒者計24方,用酒之法分為6種。很有趣的是,酒的使用時機集中在少數幾篇:金匱婦人三篇有九個方,超過用酒24方中的三分之一,胸痺心痛短氣篇有三方,血痺虛勞篇中的虛勞部分有三方,中風歷節篇中的中風部分有二方。以上加總已達到三分之二。其餘各方如下,「炙甘草湯」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與胸痺心痛短氣篇一致,治療的是上焦寸部。手足厥寒,脈細欲絶,尚不用酒,若內有久寒者才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酒水合煎;寒氣厥逆則以酒送服「赤丸」;此兩方著重於寒氣的醫治。鱉甲煎丸是利用酒精萃取鱉之硬甲的有效成分。承氣系列三方中的大黃則是酒洗。

依製造方法的不同,酒類製品可分為釀造酒、蒸餾酒及再製酒三大類。無論是那一種酒類製品,皆需利用微生物之發酵作用分解原料中之成分,特別是澱粉成分,再經酵母菌行酒精發酵而產生酒精。中國酒的發展歷史自夏之後,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本草綱目》: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說明了釀酒的程序,由原來的蒸煮、麴酵、壓榨,改為蒸煮、麴酵、蒸餾,也就是由釀造酒改革至蒸餾酒。由此可推知,經方所用之酒,屬釀造酒,而非蒸餾酒。

釀造酒是酒精濃度較低,而原料溶出物濃度較高的酒。中藥臨床使用時,須注意:最常用的紅標米酒其實是酒精濃度高達20%的蒸餾酒,因為酒精濃度較高,不論煮藥或坐月子料理,宜稀釋使用。34%的米酒頭50%以上的高梁酒可以製做萃取藥性的再製酒,如五加皮酒、人參酒、虎骨酒等,一般所稱的補藥酒皆屬此類,高濃度的蒸餾酒是很好的基底。鱉甲煎丸和防己地黃湯,可以考慮用此類蒸餾酒。稻香料理米酒加了鹽巴,不是臨床及坐月子適當的選擇。紹興酒14.5%的釀造酒,因原料不同酒色偏黃,臨床不使用。公賣局的玉鶴米酒水,酒精濃度只有1%,是不勝酒力的人很好的替代品,可以用於酒煎藥、酒水合煎或酒送服藥。

金匱婦人三篇是使用酒頻率最高的篇章了,妊娠安胎、產後、雜病,皆有用酒的時機,很多醫家的婦科思路也深受其影響。莊淑旂醫師是坐月子水的倡導者:「產後產婦的身體內臟鬆垮,一旦吸收過多水份,就會造成內臟下垂,小腹突出的水肥現象。因此可以三瓶米酒煮沸成一瓶幾乎沒有酒精的液體,也就是俗稱的「坐月子水」煮生化湯或麻油雞來解渴。」坐月子俗稱「月內」,其實也是一種特殊身體虛勞的表現。不論是中醫典籍或現代醫學研究,都不建議使用高濃度的酒精,但是民間全酒最補的觀念,一時很難更改。

延伸經方用酒的意旨,現代很多婦女的術後調理,方劑中都可以酌加使用。有進過醫院開刀房的病人,應該都很印象深刻,房間冷氣之強度是會令人發抖的溫度,加上開刀過程寒氣易入,下半身也沒有足夠衣著覆蓋,直接暴露在寒氣中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剖腹產、腹腔鏡等婦科手術,或多或少會破壞下焦的氣血經絡循環。因此,在術後調理的方劑中,利用酒散寒通脈是很適合的,當然,這要在傷口已經癒合後的後期調理,再加入使用。

宋本記載承氣系列三方中的大黃是酒洗,然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說法,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有生用者,有用清酒洗者。鄒澍《本經疏證》不言大黃酒製。汪昂的《醫方集解》和《本草備要》:調胃承氣湯大黃酒浸;大承氣湯大黃酒洗;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李東垣:「邪氣在上,非酒不至。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病愈後,或目赤、喉痺、頭痛、膈上熱疾生也。」目前我們臨床使用大黃,皆是生用。個人服用調胃承氣湯的經驗是,人體至高處之大腦邪熱,飲後即下,效果明顯,倒也沒有遺熱不除之感。

        文末附帶一提,「甜酒釀」又名醪糟,是很特別的飲食文化,糯米醱酵釀造後不需過濾,反而連原蒸煮糯米一起食用的食品。黴菌將糯米的支鏈澱粉分解成葡萄糖,所以帶甜味;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小分子營養好吸收,酵母菌再將葡萄糖分解成酒精,但酒精濃度甚低,空氣中微量的醋酸菌,將酒精醱酵變成醋酸,所以常會略帶一點點酸味。傳統是客家婦女用來發奶授乳的食品。坐月子、哺乳媽媽、經期調養、冬天手腳冰冷的女性朋友,是可以適當食用。

(原載於2011/11/14)

分類: 中藥心得,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