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知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昆蟲,社區公園、大樓中庭、學校,甚至家中小院子,都可以”聽”到它的存在,從六月畢業季至九、十月,響亮的叫聲宣告了夏天的來臨與結束。蟬的幼蟲在地底下蟄伏生活了數年,爬出地面後只有大約兩個星期的壽命,先努力地爬上樹幹羽化,然後公蟬大聲鳴叫,吸引母蟬前來交配後就死了,母蟬產完卵後也死了,這就是成蟬一點兒都不浪費生命的歷程。
羽化後遺留在樹幹上的外殼,就是中藥用的蟬蛻,又名蟬衣,小心摘下洗去泥土,就可以晒乾備用,(另有一法是將頭足亦去掉)。蟬的羽化會選擇它認為安全的地方,不一定是堅固的大樹幹,也可能是矮矮的灌木叢,通常在較陰涼不受強烈日晒之處,常常結伴出現,曾在一棵樹幹上發現十數只蟬蛻。爸爸小時候曾經撿拾蟬蛻,賣給中藥房賺取零用錢,所以眼力比起我和媽媽雪亮得多,有一次到都會公園,不一會兒就找到了近百個蟬蛻,算得上豐收呢。帶回家的蟬蛻,有需要時煮成藥水,單擦皮膚局部就有止癢的效果,不過畢竟是外用,療效不能持續很久。
蟬蛻是很常用的中藥,體氣輕虛而性微涼,為溫病初起之要藥,可以發散風熱、透發麻疹、祛風解痙、退翳明目、止小兒夜啼等,功效甚多,然孕婦須慎用。最常用的藥對有二:一是”薄荷、蟬蛻”,源自於《景岳全書》卷五十六的”二味消風散”,二者等分為末,空腹時用酒調下6克,主治皮膚瘙癢不能忍者,臨床上使用甚多,常見於蕁麻疹和皮膚瘙癢症,用科學中藥便能收效。另一常用藥對是”僵蠶、蟬蛻”,僵蠶有化頑痰之功,所以風熱痰火為患的喉痹咽腫、風疹瘙癢、結核瘰癧等症均適用,合蟬蛻可治瘡瘍癰腫、除溫熱疫毒。
當地當季的食材,常是目前最適宜食用而且有益人體的。同理,當地常見的藥材,也會時常在臨床上使用,而屢見其功。然而,在與疾病打仗的過程中,主方才是將軍主帥,才是策略陣法,單味藥或藥對,無論多麼神勇,只是陣前大將,是左輔右弼,方藥使用的君臣佐使是不可混淆的。
(原載於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