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本草書籍的價值分析-隋唐五代十國

《藥性論643AD★★

甄權。甄權為唐朝著名的醫家,高齡102歲,唐太宗曾親臨其家訪以養生之道。因甄權長於針灸,孫思邈自稱針灸據於甄權,故有一說《藥性論》為其弟甄立言所著。《藥性論》述藥分其性味、君臣、主病,偶有記畏惡、產地、處方和用法。所論之君臣大抵以《本經》上藥為君,中藥為臣,下藥為使,未記君臣者亦不少,其君臣分類與《本經》之三品分類有所出入。原書已佚,後散見於《嘉祐本草1060AD》等書。甄立言另一較為知名的著作是《古今錄驗方》,原書也佚,散見於《外臺秘要752AD》等書,後世版本的《金匱要略》亦收錄其續命湯及越婢湯的加減變化法。

《新修本草658AD★★

蘇敬() 等編著。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藥典,流傳了400餘年,代表中古時期中國中醫藥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以蘇敬為首共20餘人共同參與,徵收全國藥材標本,原以修改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490AD》中的繆誤,並增加新的北方藥物內容,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以圖經的方式撰寫本草書。

原書分為藥解、圖經、本草三部分,共54卷。本草部分記載了藥物的性味特點、產地、採集要點、治療功效等,圖經部分根據藥物的實際形態描繪出圖樣,藥解是對藥物的文字說明,共收載了844種藥物。本書對日本有一定的影響。西元713年日本就有此書的傳抄本。日本《律令蜒喜式》記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凡讀醫經者,《太素》限四百六十日,《新修本草》三百一十日」。

《本草拾遺739AD★★

陳藏器。以《本經》遺佚尚多,故搜遺補缺,編撰《本草拾遺》十卷。廣泛搜集藥物,例載罌粟可入藥。原書已佚,內容散見《證類本草1083AD》等書得以傳世。

「十劑」分類法,按照藥物性能分類:「宣、通、補、洩、輕、重、滑、澀、燥、濕」。言「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可去濕」、「濕可去枯」。「十劑」分類法的起源:一說是起源於北齊徐之才(492-572AD)增修二世紀初的《雷公藥對》時提出;另一說從《千金要方》考證,認為是陳藏器提出來的。

《蜀本草935~960AD★★

五代後蜀韓保異等編著。是後蜀政府修訂的國家藥典性本草,又名《日華子本草》,是以《新修本草658AD》為藍本增補注釋,對藥物圖形的解說,更詳於以前的本草。中藥十八反是出於此書的統計: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斂、白芨;藜蘆反人蔘、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本書已經散佚,其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1083AD》、《本草綱目1578AD》中見到。

小結:累積了前一階段的本草知識,隋唐五代十國這個時期的本草書籍發展,開始了個人或官方團體,以搜集整理的方式完成著書,不論是本草書或是方劑書,都有這個趨勢。因此書中內容較為廣泛,然不能兼顧,於是醫家心得及臨床思路的部分減少或消失了,有許多部分是單純掌管藥材的專家整理的。整體而言,這些流傳下來的本草書籍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例如黃連一藥,可以從圖經、產地等資料,細究出當時使用的品種,也有採集要點可供參考。但是在分工較細的現今社會,身為一位臨床中醫師,已經不必自己去採藥製藥了,所以實際應用上,個人對整理搜集模式的本草書籍評價較低,通常只需要備電子書或網路版本,方便查詢就好,而不備紙本書籍,因為對臨床醫師而言,沒有用藥思路的本草書籍,只能知其一,不能知其二,只能參考功效主治,卻不能知其所以然,長期而言,不但不能精用藥物,更可能演變成套用、混用甚至誤用。好比黃連和白頭翁都是治痢,卻不能從書中知道原理為何差異在哪裏,這對臨床醫師而言,是有讀書卻沒進步,若長期只看這類的本草書,腦中對藥物的選用會變得模糊。

這個時期的中國醫學因為遣唐使的存在,已開始直接傳輸到日本。如前所提在日本凡讀醫經者,《太素》和《新修本草》為必讀;日本現存最早的醫書丹波康賴的《醫心方982 AD》,是以《諸病源候論610 AD》為底,參考了《素問》《千金方652 AD》等百餘本隋唐的醫書。

(原載於2014/10/03)

分類: 中藥心得,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