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大家看《夢病》

很有趣的中醫科普書籍,病人告訴我們不同的夢境,可以呈現身心的狀況,所以通常會列入考量給予不同的藥。其實這樣很科學,因為中醫是身心整合的醫學~

夢病:身體哪裡出狀況,夢會告訴你

作者:張永明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 2012年02月23日

(原載於2012/02/21)

分類: 生活散文, 簡單生活 | 標籤: | 發佈留言

獨參湯急救醫案

大年初一,台中的天氣算是陰冷,家裏長輩一起床,就覺得有點頭暈不適,稍作休息後,想說還是照往例出門去拜拜,但到了廟裏,冷風一吹,人更不舒服了,於是回到車上休息,等我們年輕人拜拜完,再驅車回家。不過回家後情況並沒有好轉,躺在床上仍暈,而且開始手足厥逆,由四肢末稍往身體方向進行,觸之極冰冷,加了厚被、電熱毯和電暖器,仍覺寒冷不已,量測血壓上升到150/90左右,但是心跳不到60下,所幸意識是很清醒的。長輩平常偶作暈眩,且血壓偏低,其實在年節前幾天,已經因為類似的情況而送急診,而後連續數天也都到診所打點滴,希望能早點恢復健康。

因為血壓偏高,所以家人先給了顆降血壓藥。但我持其脈:沈遲而無勢,雖尚不至於脈微欲絶,按提之後卻完全上不來,可謂之沈伏不出,且經家人努力地穴位按摩,厥冷感仍有增無減。當下判斷應該給予強心劑如附子急救之,只是眼前並無水煎藥材,科學中藥也只能找到真武湯,不是很適合,還好在櫃子角落有一瓶未開封的高麗參濃縮膏,正是完全合拍,趕緊開瓶倒出適當量,加熱開水稍加稀釋,相當於濃煎頓服,每隔十幾分鐘喝一碗,飲下第一碗後人稍復元氣,喝了第二碗狀況明顯緩解,身體慢慢回溫,總共喝了三次,其間穴位按摩和熱源的支持亦無間斷。

《刪補名醫方論》將獨參湯放在第一方,是中醫急救法的典範。柯琴:一物而係一人之死生者,當大其服而獨用之…若病兼別因,則又當隨機應變,於獨參湯中加熟附,補陽而回厥逆。高麗參是韓國官方人參專賣局,酌加附子等藥材經特殊方法炮製而成的紅參,所以使用高麗參的獨參湯,等同於參附湯,唐容川:人參柔潤甘寒,滋補中宮之津液,上布於肺,下輸於腎…氣即是水。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點滴輸液,附子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火即化血,等同於強心劑的使用,兩藥同用重用,急救陰陽氣血欲脫。

少陰證用附子本多見血壓偏低,然而此醫案血壓是偏高的。須知心臟是一個衰竭中的幫浦,原先證見咳嗽易喘而不見足踝水腫,應是左心室先衰竭,是故心臟壓縮能力降低,無法將足夠的血液送出,四肢末稍及頭部屬離心遠端,故症狀出現頭暈頭脹及手足厥冷。血量下降或達到腎臟的血流減少時,腎臟的特定細胞會啟動RAA(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引起血管緊縮及水分再吸收,而提高血壓。血壓上升後,位在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的壓力受器,將訊息送到延髓內的心血管中樞,促使迷走神經釋放更多神經傳導物質(ACh),造成心跳速率下降,希望降低心輸出量而降低血壓。這一連串的生理反應,造成血壓偏高而心跳降低,四末冰冷頭昏不適,這與血壓太高怕造成中風的情形不同,服降血壓藥不是好方法,而高麗參的重用,也優於點滴輸液的治療。所以有些高血壓需要用附子,跟某些發燒必須要甘溫除大熱,而不是一味地給退燒藥,是一樣的道理。不過這個急救的前提是病人的意識仍清醒,喝得下藥讓脾胃運作出藥效。

急診的經驗很不好受,不論是當事人,還是陪同的家屬,可能的話大家都想避免。大學社團同學問了小兒急慢驚風的急診問題:

所以即使發生熱痙攣這種情況,也可以等症狀發完,隔天再請中醫師看診嗎?還是得緊急找中醫師。

→小兒熱痙攣是良性,可以隔天再看診,問題是父母有沒有能力判斷是小兒熱痙攣還是其它狀況。

其實長久以來一直有個疑問就是,如果像這類急症發生時,西醫可以送急診,那如果假日或半夜沒有中醫時怎麼辦?有人是和我說,其實會變急症都是早就有症兆沒處理了,所以平時有注意不太會有急症。雖然有點道理,但我是會想如果真的有要如何?

        急診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置,因此需要有很多知識和經驗的累積。在沒有西醫的二千多年裏,中醫當然累積了許多急救的方法。對病人而言,最大的福氣就是居家鄰近就有中西醫急診可供尋求幫助。然而現行體制是中醫不但沒有急診制度,也沒有住院制度,還限制某些藥物的使用…實在傷害了中醫的發展與傳承,我們跟病人一樣感到憂心與不安。不想寫太多抱怨的話,我的高中同學將近二分之一都去當西醫,偶爾去逛facebook,西醫也在談急診都沒有人要待,以後老了擔心找不到外科醫師開刀…等。反正認清自己是基層小醫師,在能夠發揮的範圍裏,儘量做好該做的醫療便是。而大家平常也要多注意愛護自己的身體健康,避免急症猝作的機率。

(原載於2012/02/13)

分類: 中醫內科, 臨床應用 | 標籤: | 1 則留言

半夏秫米湯

《黃帝內經》中方劑僅有13方,基本上都是小方。其中《靈樞.邪客論》的半夏秫米湯是非常好看的段落,它的架構十分完整:症狀主訴、病因病機、脈象、治則、方藥,連湯劑的煮法和服用都寫得清清楚楚。這樣的書寫範例影響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寫作,後世醫家才得以學習到仲景書中完整珍貴的中醫智慧。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穀入于胃也,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

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者陽蹻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

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

置秫米一升,治(製)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

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這個章節的主訴是目不瞑不得臥,也就是現在人很常見的睡眠障礙。病因病機是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陽不能入陰故不得眠。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者陽蹻陷,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陽氣太盛又不得入於陰,因此流溢到具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陽蹻脈去了,因此脈象可能見到陽蹻脈:陽急而陰緩。(可參考結腸癌之陽蹻脈醫案)。為什麼說可能見到而不敢下斷言呢?一來個人尚屬資淺,二來根據臨床經驗,氣機脈比起歸宿病的實質脈位點,出現的時間較短,尤其是陽蹻、陽維這樣的氣機脈象,通常不會維持很久的時間,很有可能下次回診就改變了,而陰維脈的存在時間倒是較久些,這是「陰」「陽」的本質,好比陰邪寒濕燥寄生人體,需要的治療時間會比陽邪來得久些。

治則是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出方半夏湯,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闡述方義甚明:觀此方之義,其用半夏,並非為其利痰,誠以半夏生當夏半,乃陰陽交換之時,實為由陽入陰之候,故能通陰陽和表裡,使心中之陽漸漸潛藏於陰,而入睡鄉也。秫米即蘆稷之米(俗名高粱),取其汁漿稠潤甘緩,以調和半夏之辛烈也。水用長流水,更揚之萬遍,名曰︰“勞水”,取其甘緩能滋養也。薪用葦薪,取其能暢發腎氣上升,以接引心氣下降,而交其陰陽也。觀古人每處一方,並其所用之薪與水及其煎法、服法,莫不詳悉備載,何其用心之周至哉﹗

吳鞠通、張錫純謂秫米即高梁米,糯米的台語發音和秫米很像,也有醫家取糯米代之,汁稠甘緩可調和半夏之性,亦無不可。近代醫家朱良春先生,法《醫學秘旨》以半夏、夏枯草各十克濃煎服之,治療陰陽違和、二氣不交,再加珍珠母三十克入肝安魂,用以治療多種肝病引起的頑固性失眠。半夏湯中半夏為君藥,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導致陽不入陰皆可善用,半夏啟一陰之氣、下氣之功,是廣用於太陰、陽明、少陽、少陰之大藥,不該侷限於胃或袪痰之說。張錫純被推崇為近代醫學第一人,取法《傷寒》《金匱》,藥性祖述《本經》,醫理從《內經》甚多,又熟讀近代生理學,所以《醫學衷中參西錄》有很高的評價。人的身體生理是一致的,從中醫《內經》生理和西醫現代生理學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可以激盪出更多有用的診治思路。

(原載於2012/02/10)

分類: 中醫內科, 臨床應用 | 標籤: | 發佈留言

人工髖關節的小故事

最近臨床遇到好幾個四至八歲犯氣喘的小病人,有些西醫會使用”欣流(singulair)”,並建議服用整個冬天,當作預防保養之用。欣流自1997年上市以來國內外都廣泛使用,由於其為非類固醇類、預防控制氣喘效果不錯,因此醫師開立此藥的處方比例很高,衛生署核准的適應症為「適用於預防與長期治療成人及小兒的氣喘,包含預防日間及夜間氣喘症狀及防止運動引起的支氣管收縮、緩解成人及小兒的日間及夜間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症狀」。

然而已有藥師提出警語,對於欣流這種屬於較新上市的藥物,不會像歷史悠久的類固醇,其副作用廣為人知,但隨著使用的時間增加,慢慢的相關副作用通報數量也隨之增加,最近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此藥物提出相關警告:服用欣流(Singulair)可能導致精神疾病方面風險,如煩躁、攻擊性、抑鬱、失眠、易怒、不安、自殺想法與行動(包括自殺)等等行為。

        現代醫療廣泛吸引各領域的人才投入、團隊研發,進步非常快速,然在發展過程中,不免有小遺憾。我想起了以前唸研究所時印象深刻的一個小故事,當時做人工髖關節相關研究,施作手術時須將股骨頭切開適當角度,再裝入股骨柄,如三D圖示意的流程。顯而易見,柄骨柄在長骨中的穩定性十分重要,醫學工程人員研究它的長短、貼合骨內緣的弧度、表面加工處理;生醫材料人員探討它的材料剛性、磨耗,表面塗布特殊材料,為的都是希望股骨柄在植入後,能跟骨內緣緊密貼合,讓患者術後行動更舒適、並延長使用壽命。有一度生醫材料發展得很好,開發了一種新的生醫鍍膜,通過了層層嚴格的臨床試驗,包含了動物及人體試驗,取得FDA的認證,於是新一代的人工股骨柄上市,多了這層鍍膜的股骨柄,可以促進骨細胞的生長及吸附,因此雖然價格較昂貴,新產品仍為大多數病人所指定選用。

可惜的是,數年之後問題慢慢浮現,十多年之後,這一批病人都需要做revision(髖關節重置手術),因為材料的缺失在經過時間的考驗後,才完全暴露出來,重做手術的病人因為骨質已遭破壞,如同水泥地拔銷後再插銷,穩定性降低,所以術後的結果也不會好,行動能力受限。在現代醫學發展過程中,這樣的例子並非少見,對歷史而言是無法避免的小遺憾,對個人而言,就是很大的傷害了。所以很多醫護人員,對於新推出的藥物或醫療技術,多採較保守的態度,非不得已不會冒然嘗試。

        醫療行為需要時間來驗證,”通過臨床試驗”掛的保證沒有想像中的大,一二十年不算長,常在數十年後發現反對理由而停用的情形時有所聞。所以家長問我”欣流”可否讓小小孩長期服用,我的答案是比較保守且不認同的,如果沒有明顯的症狀,化學合成的西藥(包括維他命),最好不要拿來長期服用當成保養預防。經過二千多年人體使用經驗,去蕪存菁而留存的中醫藥,相對而言,應該會是比較安全優良的選擇,這也是我轉到中醫領域的原因之一。

(原載於2011/12/24)

分類: 生活散文, 簡單生活 | 標籤: | 1 則留言

烏梅丸治胃痛醫案

我是菜鳥醫師剛開始找工作時,那時候還在跟祈宏學長的門診,學長說了這麼一句話:滾石不生苔。所以工作的診所就這麼待著不輕易變動,就算老闆曾經三個月發不出薪水,也沒離開,這樣做的優點是醫師會得到病人的回應,有人會回來駡、有人會回來稱讚,病人是最好的老師。也因為這樣,才有以下這個長達三年的病歷,可以觀察到更多值得注意的重點。這個病人是47歲婦人,體胖面白:

98/02:因外感而就醫。自述三酸甘油脂過高,常抽筋,兩手冰緊,腹瀉或便秘交替,胃嘈雜,有腎結石病史。鼻過敏史,噴嚏鼻水多。

99/09/16,09/24,10/04:同年7月西醫診斷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打針或服西藥會腹瀉不適,故改看中醫。胃酸上逆,心下痞硬,多食症增,咽痰多,脹氣,多右下腹痛,飽亦痛。前二次以半夏瀉心湯加四逆散加單味藥治療,第三次用理中湯加單味藥收功。

100/01/27,02/09,02/17:症又作,且疼痛更甚。以半夏瀉心湯加三黃瀉心湯加單味藥治療,用理中湯加單味藥收功。

100/06/15:症又作。胃痛胃脹,易飢,左腰抽痛,大便黏不暢,鼻目耳乾癢。以理中湯加四逆散加單味藥治療。

100/06/23:症略減,仍不適,胃旁兩肋痛。處方烏梅丸9克加麻黃附子細辛湯2.5克。

100/07/01:症大減,人甚舒,連之前忘了跟醫生講、困擾已久的頭汗亦大減。效不更方。

100/12/08:因外感而就醫。自述胃痛症平不復犯,唯久久一次會胸骨處微不適。

胃痛是很容易復發的疾病,可能會因為不忌口食辛辣刺激、或夫妻吵架情緒波動大,而使得胃痛又作痛甚不可忍。觀察這個病人的病歷,98年初的胃嘈雜感,沒有積極治療、愛護,至99年7月胃痛而西醫確診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9月中醫看診三次後症減,四個月後隔年一月症復作,復經三次診治後症減,經過5個月後又犯,改用烏梅丸為主方治療二次後,歷經半年仍症平。

傷寒: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匱:蚘厥者,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溫病:久痢傷及厥陰,上犯陽明,氣上撞心,飢不欲食,乾嘔腹痛,烏梅圓主之。

98年初血液材質有問題,手厥證,已具厥陰病徵兆。厥陰病為寒熱錯雜之候,烏梅丸方中寒熱藥並用,臨床上比較不容易掌握其使用時機。檢討了自己的用藥,99年9月和100年1月的治療,急性期用瀉心湯加減應該沒有問題,但收功用理中湯,包括100年6月15日的理中湯加四逆散,似有欠妥。理中湯為太陰病脈沈遲;厥陰病是脈微而厥,微脈浮薄而散氣甚歉,厥脈斷續時一止,如果不細心審脈,很可能誤失。體胖手胖的病人,個人覺得比較難一下子定出三菽的位置,通常會有一層厚厚的痰飲細絲脈,所以有時候持脈會直接慢慢下按到推筋著骨,定出十五菽,再往上提。病人的細絲脈無形且很厚,寸關尺三部、由高至深皆勢不足,屬寒多於熱,故酌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醫案以脈診為主要論治,而不依問診,因為厥陰病的問診結果,症狀實在是錯綜複雜,寒熱不一,不容易抓到重點。

        病人雖然症平不復犯,但昨天來看外感時,仍有厥陰病脈,且偶爾會胸骨處微不適,是靜而復時煩,所以應該再服藥多些時日。但很多病人的觀念是,症狀減輕或無感就不想再吃藥了,就算醫師把脈覺得還不夠好,很可能會復發,當然終究還是尊重病人的意見。

(原載於2011/12/09)

分類: 臨床應用, 中醫內科 | 標籤: | 發佈留言

二樓中醫養生教室照片集錦

(原載於2015/12/30)

分類: 診所公告 | 標籤: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