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之溢飲病應用

病人主訴膝關節痠軟無力,痛不明顯或甚至不痛,無外傷史,或有因天氣轉變而症增的表現,其脈象在寸關之間呈現痰飲脈,這是很典型的溢飲。

《傷寒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中多辛溫藥,脈位在胸中和心下之間。參照仲景二十八脈位圖,膝關節正相當於心下之位。《金匱要略》: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又曰: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不可因為天氣轉變而症增,直接套用「風濕」;或關節有疼痛感,便認定是「關節炎」,這二個名詞因為西醫和一般民眾都使用,所以含義已經擴大了,對病人是可以用這些名詞解釋,以求溝通,但中醫師自己應該對濕病和溢飲病,要有清楚的鑑別觀念,這二種病人都可能以為自己該看針傷科,實則為內科病。

《本經疏證》:溼者,瀰漫霧露之氣也。飲者,貯於器中者也。水者,洋溢四射者也。是故水飲有質而溼無質。故《金匱要略》分為三篇論述,其治有別。「濕」字:從水字旁,太陽照射絲帛,ㄠㄠ在古代是代表絲的意思,可以看到有水滴落下來,這就是濕的概念,然濕無質,我們是從有質的水滴觀察到無質的濕附著在絲帛上。從「溼」字亦可,絲帛掛在桿子下,由下方土地的顏色變化,去判斷絲帛是溼的。濕病除了防己黃耆湯之外,(亦治水氣病之風水),症狀是明顯的疼痛不適,治法取微汗。舉生活上的例子,就像木地板濕氣重,你看不到,但感覺明顯不適,想用除濕機將濕氣逼出來一般。

《金匱要略》:飲有四: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本經疏證》:水是已化之飲,飲是未化之水,飲雖有四,但皆有質、有定處,我會向病人解釋:像地面有一凹陷不平之處,只要下點雨或甚至南風天,此處便容易有積水產生,其它地方則是很快就乾了,所以感覺痠軟不適,總是固定的那個部位。當然有外傷史或舊傷復作的病人,就不是單純的溢飲病了。

小青龍湯應用於膝關節之溢飲病,繼而推之,如果病人抱怨的是不明原因單純踝關節痠軟無力,脈位當從關尺之間去細查,順便關心病人有無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痰飲病大多是指代謝機能不好,體內的癈物沒有動力排出體外,故也該體察下焦元陽的變化,如果脈位、脈象明顯,症狀也符合,用藥可一併改善相關症狀,而不只是腳痛醫腳囉。

(原載於2010/05/10)

分類: 臨床應用, 中醫內科 | 標籤: | 發佈留言

形寒飲冷

這幾天天氣不穏定,雨後霧露尚存,地面未乾濕氣仍重,忍不住還是出門去爬了個小山,果然才一下子,右寸脈的無數細絲便顯。這種情況產生的無數細絲,與重訂診家直訣》:脈有無數細絲,此痰脈也,氣過指下,似覺拖帶黏涎…痰多氣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勢甚濇也。有所不同,其細絲較細較無形態,形滑勢也較滑,就痰飲病而言比較偏飲脈。胸陽足營衛周密的人,不會有此脈出現,當然也沒有任何症狀;其次者,或有此脈,然啟動自我防禦系統,打二個噴嚏便化了;更次者,此脈常現或常駐,每天都有噴嚏伴隨鼻水,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鼻過敏患者了。

「形寒」對鼻過敏患者而言,寒濕的影響明顯大於乾寒,很多患者假期回中南部,不必吃藥症狀也好轉許多,除了空氣較乾燥溫暖之外,當然空氣品質較好,懸浮粒子少也很有幫助,所以一旦沙塵暴來襲是不可輕忽的。也有很多患者抱怨搬來新竹之後才變成鼻子過敏,如果不是從小體質使然,這樣的病情完全治癒是有可能的,不宜遷延應儘速就醫。而經年累月的痼疾患者,也可以做到症狀穏定及發作頻率減少。

當然只靠醫藥是不夠的,一定要避免「形寒飲冷」。很多病人愛喝冷飲或貪食生冷瓜果類,雖然再三叮嚀,還是貪吃了,細絲脈便比平常明顯,當然症狀也變劇。上周有個初診的年輕男孩,脈象明顯卻堅稱自己飲食無誤,既不喝冷飲也不愛吃水果,重覆搭脈仍是無數細絲啊,最後終於被我問出來了,是看診前一天吃了很多的生魚片…難道生魚片、生菜沙拉、涼麵等不是生冷飲食嗎~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靈樞百病始生篇》:重寒傷肺。以臟腑學說理論來看,鼻者肺之官。肺為嬌臟,當風寒之邪侵犯肌體,皮毛先受之,皮毛者,肺之合也,故肺先受病;若再飲食生冷,脾胃受寒,母病及子,重傷於肺,內外皆傷,肺陽大損。臨床上有父母很用心尋求相關資料,會自行讓小孩服用三合一減敏中藥:辛夷散、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湯,這是根據2009年長庚醫院中醫內科的臨床二階段療法研究論文,也是源於這個肺脾同治的理論。

寸部無數細絲脈十之八九有鼻過敏症狀,但不是每個鼻過敏患者,都會見到寸部無數細絲,有些人是關後見陽脈,有些人是寸沈遲,甚至有寸脈浮空者,也許症狀看起來很類似,但是使用的方藥絶對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服用三合一減敏中藥的小朋友,總共三個方二十幾味藥,療效不佳還帶來門診看病的緣故。「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治療精髓,這和西醫一律給抗組織藥物和噴霧型類固醇,是不同的。

靈樞.營衛生會篇》: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外感傷寒也會噴嚏流鼻水,用桂枝湯等方調和營衛,幾天就恢復了。但病勢之所以轉內而成為歸宿病,就不能只觀注鼻子和肺,要多考慮中下焦才是。

(原載於2010/05/08)

分類: 臨床應用, 中醫內科 | 標籤: | 發佈留言

四物湯不是健康食品

這篇文章本來早寫好的,原篇名叫「大家一起來喝四物湯?」。實在很怕大家沒看到那個問號,索性改了名字,以正視聽。星期一夜診又來了個自服四物湯和生化湯,搞到滿臉痘痘,月經一個月兩至的病人,門診這種病人出現的機率還蠻高的,翻找了電腦檔案,還是把文章貼出來吧。健康食品的定義: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而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不具醫療效果者為健康食品,具療效者為藥品。然而「健康食品」名字取得太好了些,讓大家以為多服用可增進健康且完全無害,通常冠上這四個字的產品,廠商會儘量擴大保健功效,各式各樣的身體不適都推薦使用,加上明星代言、廣告加持和包裝精緻,價格較原材料成本高貴許多。因為利潤佳,藥房、診所、量販店、直銷、購物台等都加入促銷行列,自然購買的人會增加很多。

四物湯不是健康食品,請不要自行多服。具有療效者為藥物,「四物湯」自始至終是著名方劑、是治療疾病的藥物,近來搖身一變成為健康食品,人人皆可自由選購服用,號稱女性可補血養顏,男性可救秃。如果百喝無害也就算了,但它終究是藥物,只適合某些體質及病況,不是人人合宜的食物,很多人喝出了副作用,才到診所就醫,得花許多時間解釋說明,勸病人不要再服。四物湯不是用來補血的,跟發燒了不必急著退燒,這二個觀念,可能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修正建立吧。

四物湯收錄於宋朝官方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來源於唐朝《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我們以仲景經方的衍生方來討論四物湯:當歸、芍藥是一陽一陰的藥對,芍藥的破陰凝、布陽和是不動的,是以調瀉為補。當歸治陽氣躓於血分,(躓,礙也,阻礙難行),提供了血液材質和動力,當歸芍藥散為其代表方。大黃、附子為將軍之格,可自成君藥,而當歸、芍藥則常相伴並為方劑中君藥。《張仲景對藥的臨床應用》中將「當歸、芍藥」列為補益強壯類,實則含有以調瀉為補之義。川芎治風陷於血,當歸治風躓於血,故川芎相對於歸、芍而言,是動的藥,當尺脈勢不足時,可以酌量增加,後人更取歸芎為佛手散,以其增強動勢之效,試胎或治療橫生倒生、交骨不開。四物湯中惟一具補血填髓之功,僅地黃一味藥,是故《刪補名醫方論》張璐: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柯琴: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歸芎芍地四物具生長收藏之用,故能使榮氣安行經隧也。所以仲景方中四味藥全用的膠艾湯: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絶者、有妊娠下血者,豈是用來補血,是要使榮氣安行經隧啊。

從藥物的選擇來論,地黃有乾地黃和熟地黃、芍藥有赤芍和白芍二種選擇,所以四物湯基本上就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熟地黃因目前藥材市場炮製過程九蒸九晒不盡周全,加上國人飲食作息壓力之故,在使用上常見有過於滋膩或燥補的狀況產生。芍藥則依治療目的不同而選擇赤芍或白芍,臨床常用方《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是「當歸、芍藥」之衍生方,皆使用赤芍,再依病情需要搭配川芎,甚則加紅花、桃仁。

開肝鬱之常用方:逍遙散、開鬱種玉湯,取法當歸芍藥散,以「當歸、芍藥」為君,肝體陰而用陽,肝體不足何以能用,故首當調瀉肝體為補。逍遙散取法經方用藥,用柴胡起一陽之氣開肝鬱,開鬱種玉湯則取香附為其氣藥。二方亦法當歸芍藥散之「茯苓、白朮」健脾,因而成方。由此可見熟稔經方,能曉用時方呢。

(原載於2010/04/29)

分類: 臨床應用, 中醫內科 | 標籤: | 發佈留言

安胎該安誰

昨天去醫院探望以前一起實習的同學,她因為懷孕時盲腸破裂而開刀,約早產一個月,小嬰兒出生是2100克,成熟清秀且健康穏定,媽媽倒是受了不少苦,至今腹腔仍未平和,還須住院觀察。前幾個月大夥兒曾一塊聚餐,幫媽媽把過脈,尺脈弦強有力、形態明顯,令我印象深刻,因為當時已懷孕五個多月,並不能區分出母脈與小兒新生脈,但指下脈之形勢皆強,可體察出是緣於胎氣之盛,於是我還跟媽媽說道:這將會是個很特別的小朋友。果不其然,還沒出生就MRI也照了,抗生素也打了,僅管個頭嬌小,哭聲卻十分宏亮,成長速度也很佳。

安胎到底該安誰呢?之前提過的壽胎丸,其中的菟絲子、桑寄生是很常用的安胎藥,各種證型的胎動不安,都有機會用到。這二味藥,我將之歸類為安養胎兒的主藥。它們的生長模式在植物界都是很特別的,自己沒有完整維生的構造,必須吸取宿主的養份,才能生存。許多醫書總道:菟絲子補益腎精;桑寄生固腎壯腰以繋胎,之類的藥理,是針對母體而言的藥效,但其實這二味藥能安胎的優勢:是在於針對胎兒的部份,能轉化補強胎氣呢。

雖然這是我對藥物使用的體悟,卻不是我的創見,有很多優秀且認真的醫家,投注一輩子心力所寫出來的書,是該好好的讀。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誠以保胎所用之藥,當注重於胎,以變化胎之性情氣質,使之善吸其母之氣化以自養,自無流產之虞。若但補助妊婦,使其氣血壯旺固攝,以為母強自能蔭子,此又非熟籌完全也。是以愚臨證考驗以來,見有屢次流產者,其人恆身體強壯,分毫無病;而身體軟弱者,恐生育多則身體愈弱,欲其流產,而偏不流產。於以知︰或流產,或不流產,不盡關於妊婦身體之強弱,實兼視所受之胎善吸取其母之氣化否也。由斯而論,愚於千百味藥中,得一最善治流產之藥,乃菟絲子是也。

(原載於2010/04/19)

分類: 臨床應用, 中醫婦科 | 標籤: | 1 則留言

辨洪脈二三事

典型的洪脈臨床並不多見,《脈經》:指下極大。《素問》:來盛去衰。我自己的體悟是「湧沸脈」形容的最貼切:煮一鍋熱水或熱湯,當水滾沸騰時,表面現象即是洪脈,脈位在浮部九菽以上,它當然主實熱,鍋內熱水(相當於體內陰份)尚存時,《重訂診家直訣》:長厚柔散/邊鬆形軟/形弱於外,氣悍於中。皆描述的非常貼切。然而此脈嚴重的情況是無根,可能六菽以下皆無脈,相當於水幾乎燒光了,只剩上層的水蒸氣泡泡。更有甚者,陰亡陽隨,例如肺的死臟脈肺為嬌臟,最惡燥氣炎逼,金受火炎不治的盡頭表現,是陰亡氣弱。《金匱要略》: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瀕湖脈學》洪脈主病詩: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

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經修正後的條文為:            寸洪在左主心炎,右寸洪時肺不堪。

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左關為脾胃實質表現,條文中的「胃虛」指的是胃陰虛,胃體陽而用陰,診出洪脈當用白虎加人參湯。煮湯時鍋內水都快燒乾了,當然要把火關小,再加點水進去。所以用白虎湯滅火,加人參滋胃陰,真是恰到好處。細查白虎加人參湯的四條文,皆有燥渴欲飲水,卻未必皆點明脈洪大,只要渴證明顯加上脈有實熱,即可使用。

1.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

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3.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4.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寸洪在左主心炎,心藏神,中醫論心亦即論腦。陽盛導致血液熱滾,血液的材質破壞,《溫病條辨》:熱邪深入,或在少陰,或在厥陰,均宜復脈。將炙甘草湯去除陽藥,再加入生白芍,便是加減復脈湯。為什麼加白芍呢,因為芍藥甘草湯是養陰主方啊。當然吳鞠通對傷寒論之真義,是掌握的非常好的,加減復脈湯加了白芍,救逆湯則加龍骨、牡蠣,仿效桂枝去芍加蜀龍牡救逆湯。至於加龍骨、牡蠣的真義呢?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龍骨是驚癇顛痙之聖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但我更欣當鄒澍《本經疏證》:龍骨牡蠣聯用…桂枝柴胡承氣湯無不可會合成劑,而攝陽以歸土,據陰以召陽。救逆是因為陰陽有脫離之象啊。

(原載於2010/04/10)

分類: 醫理闡述 | 標籤: | 發佈留言

桑樹全身都是寶

桑樹為桑科桑屬,是台灣各地普遍可見的植物,其一身是寶,從頭到腳皆可入藥,葉子稱桑葉、果實稱桑椹、樹枝稱桑枝、除去栓皮的根皮稱桑白皮,甚至寄生在樹上的其他植物稱桑寄生,附在樹上的螳螂卵鞘稱桑螵蛸,均列為中藥材使用。其入藥歷史可追溯到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

桑根白皮   味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

葉         主除寒熱,出汗。

桑上寄生   味苦平。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髮齒,長鬚眉。

桑螵蛸     味鹹平。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

利小便水道。

鄭欽安.甘桔二冬湯組成內有桑白皮,是我很常用的方,清燥效果佳,如果能用湯劑,當然會比科學中藥粉療效更明顯。其脈高而促,促脈惟將火病醫,病因是肺燥與腸熱,常見咳嗽或水瀉完穀不化等症狀,為氣熱於氣分,多在寸、關可見。唐容川《本草問答》探討四個方位藥物時也提到:川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氣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熱,皆以西方產者,為得金氣之清,故此等藥以川西產者為佳。

桑葉一般認為「冬至後采者良」,所以藥材須霜後采收,處方用藥時常寫作「冬桑葉」或「霜桑葉」。台灣平地冬天雖無霜,但療效也仍不錯。爸爸有時犯咳嗽,現採一把雞屎藤,再剪一把桑葉,煮茶喝個二三次,便得到很好的緩解。《溫病條辨》桑菊飲,是以桑葉為名廣為使用的方劑。這個治急性結膜炎的驗方,讓我感興趣:霜桑葉、野菊花各9g。上藥以清水2500ml,煎沸10分鐘,將藥液倒入洗臉盆內,將患眼靠近臉盆上以熱氣熏之。熏時頭上宜覆頭巾1塊,以免熱氣散失。每日早、晚各熏治1次,每劑藥可用1日,連熏2~3日。

網路上流傳桑葉茶可以控制血糖和體重,甚至已有廠商做成健康食品販售,經查證專業書籍後,建議還是找醫師診治才是正途啊。《本草備要》:桑葉末服,止盜汗,的確有效,可以運用在更年期症候群,唐容川《本草問答》在討論火、熱之治區別時:骨蒸盜汗癆蒸是水氣外泄,陽越而熱,非火也,宜清潤收降,地骨皮、丹皮、知母、黃柏、冬桑葉、歸、膠、地黃、麥冬、元參皆益天水之陰,以清熱也。

桑椹盛產期短,產量大,保存不易,所以新鮮者除了當作水果之外,其餘吃不完的部份可以煮茶或熬膏,大嫂自製的果醬也很棒。《神農本草經》獨缺桑椹,張璐《本經逢原》:《本經》桑根白皮條下之「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皆言桑椹之功。醫書上多以熬膏久服,對肝腎陰虛尤為適宜。採成熟紫黑之果實,清水洗淨,紗布作袋,擠取其汁,置砂鍋或瓷鍋中,小火慢熬,加蜂蜜收膏,置冰箱中保存,每天服用一、二小匙,久有佳效。

古人認為「桑為木之精」,煎補藥、熬諸膏,多用桑柴桑木,內宜桑枝攪。桑枝亦廣泛使用在臨床,四肢痺痛時是很好的引經藥。而桑寄生是袪風濕、補肝腎良藥,獨活寄生湯是治療風寒濕痺的要方,然而我更看重它「安胎聖藥」的美稱,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方簡效佳,很符合我使用方藥的偏好。惟獨現在台灣藥材市場上,桑寄生和槲寄生(偽品)約佔各半,購買藥材時須謹慎辨識。

《醫方集解》.桑螵蛸散歸為收濇之劑,大部份人只覺它是補腎助陽、固精止遺、縮尿束帶的常用藥,事實上細查《神農本草經》:通五淋,利小便水道。氣平屬金,伸肺之治節,味鹹入腎,有下焦停蓄之功。陳修園能開而亦能闔,然要其本性,在此()而不在彼。臨床上,小兒下元虛冷遺尿,產後尿頻,縮泉丸(烏藥、山藥、益智仁)加桑螵蛸療效更佳,老人家心腎兩虛尿失禁者,就比較適合桑螵蛸散了。

桑葉有橢圓形和掌狀裂葉形兩種,養植品種的桑椹果實較長大碩美,卻較野生種汁少氣淡,並不好吃。老家院子的野生桑樹,是許多年前玉蘭花遭颱風來襲,樹倒牆傾後,不知何時自個兒跑來住下的,我們沒想過叫它遷居還地,它也不必懂地上權是何物,爸爸幫它修剪枝葉,媽媽餵它喝牛奶等營養品,它住得很高興,每年到了春天這個時節,便回報以結實累累的桑椹,人和植物的互動關係其實很相依也很樸實。

(原載於2010/04/08)

分類: 中藥心得 | 標籤: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