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花椒/大紅袍花椒(紅到發紫,香氣辛香濃烈)
我不算美食愛好者,口腹之慾可以忍得,飲食儘量健康清淡,然而也該隨季節時令而有適當的改變,在又濕又冷的冬天,吃點辛辣是不錯的選擇,所以乾薑和花椒成了廚房的常備品。花椒在仲景醫書上稱為蜀椒或川椒,《張仲景對藥的臨床應用》:蜀椒、乾薑,二者相伍,同氣相求,降而不升,散而不收。屬溫裏袪寒之對藥。仲景用花椒有六方,可參考後附表格之組成及劑量,己椒藶黃丸之椒目(花椒之種子)藥性較不同,不予同列。
花椒是芸香科青椒或花椒的乾燥果皮,香氣辛香濃,可除各種肉類的腥氣,所以家庭主婦和廚師們,用得比中醫師多。市場品多見三種:紅花椒外色棕紅或紅紫色,香氣特殊,味辛辣麻舌;青花椒灰綠至棕綠色,顆粒略小,氣香,味微甜而後辛;大紅袍花椒的香氣就更濃郁了,一小撮大紅袍花椒裝在夾鍊袋裏,書桌還是充滿了濃濃辛香味,很是芳香怡人。外食時如果點麻辣鍋、五更腸旺等菜餚,都可以看到花椒點綴其間,入菜多用廣花椒,味道其實不太麻辣,市場劣質品會摻雜他品或染色,購買時須注意,抓一小撮在碗裏,用熱開水沖泡,湯液變色就不好了。藥用我選買山西大紅袍花椒,顏色紅到發紫,麻香味濃,令人難忘。
試煮大建中湯:乾薑四錢、黨參二錢、大紅袍花椒半錢,中小火煎煮二碗水收至一碗,過濾藥湯後,趁熱加入一小匙純正麥芽糖,便完成了。原方蜀椒二合,依《經方劑量揭秘》一書換算並稱重,約相當於18、19公克,一錢等於3.75公克,故取花椒半錢。照片上的沖泡壺杯組,是前二天公會尾牙抽到的,不喝茶及咖啡的我,開箱後還不知道該拿它來做什麼好,仔細一瞧才發現上面的旋轉內杯有很細的過濾網目,拿來濾藥湯正好,連之前有點小困擾的菟絲子藥湯也沒問題了,呵呵,不必花錢又多了一項煮藥器具。
聞起來很香的大建中湯,入口卻十分辛麻,一吞下藥湯,麻熱感向下竄延,頓時你就會知道自己的食道和胃在什麼位置,再過一至二秒,熱便到了肚臍周邊。吞完一口藥湯後,唇、舌、咽都是麻的,口腔會突然湧出非常大量的唾液,試圖中和這種刺激感。因為感覺實在太強烈,說實話,要趁熱鼓起勇氣才能把剩餘的藥湯喝完。我是傍晚吃完飯後喝藥的,喝完後腸道蠕動明顯會排氣,臍周內部的微熱感一直到晚上十點還猶存,隔天同一帖藥煮喝第二次,仍是如此強烈,難怪買藥時中盤商特別叮嚀,這是特級的大紅袍花椒,少量即可,千萬別拿來入菜,沒人敢吃的。話說回來,藥用的花椒如果不麻,就不夠有效了。
陽明(胃家)從心下到小少腹之間,是陰陽氣血水火之大都會,升降出入是最重要的本質。胃病吐逆是火反上逆,脾病洩利是火不在下,花椒能使火熱下歸,芳草之中,功皆不及。《本經》:味辛,溫。主邪氣,欬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溼痹痛,下氣。大建中湯為嘔痛腹滿,烏梅丸為蛔厥嘔煩。《本經疏證》:能使火不上逆而下歸,是金之挾火下流以就土之範也,是椒之能事也。《本草思辨錄》:蜀椒為足太陰及右腎氣分之藥,袪脾腎之寒濕…寒飲之病,從不以椒治,但寒之病,亦未嘗以椒治。
Joyce轉寄的南懷瑾秘方:桂圓肉一顆、花椒六七顆,加上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時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裏。這方法我也試了,雖然不及湯藥效果強烈,仍是有點感覺的。常覺臍下涼,或腸胃寒濕、蠕動功能不佳脹氣的人,可以當作日常保健方,不過記得要用大紅袍花椒和較好的艾絨,效果才能出得來。
(原載於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