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會讓人眼紅又心痛呢?是走在街上,突然看見馬路對面,你愛上的那個男人,正摟著一位不知名的美女…呵呵,想到哪裏去了,這不是本部落格想要討論的主題啦,我想公佈的正確答案是:外感。外來的細菌病毒侵入人體,讓人因病而弱,皆屬於外感,所以不論是腸病毒、H1N1、輪狀病毒、沙門氏菌…等令人致病,都歸屬於中醫的外因病,而其中有些情況是會導致眼紅及心痛的。
剛過完年,當阿蘭(化名)紅著眼睛走進診間的時候,因為去年五月也是類似的症狀,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我更清楚該如何處方加減,才能更有效率的治療,縮短病程。果然,起病是左耳咽腫痛甚,一天後開始間歇性急促陣咳,痰涕黃黏稠,夜近十一點吸氣難而欲喘,病程數天中間,曾偶爾一次的心痛,在心胸處有數個非常接近的痛點,時間長達好幾秒,三天後,左眼開始不適而泛紅。而病人自述電話拿起來,卻一時想不起家裡的電話號碼,聞診上也有語不依倫次屬實的表現,這是神昏譫語啊。
外感也會紅眼睛,腺病毒、輪狀病毒、B型流感病毒和腸病毒A型柯沙奇病毒,都容易引起結膜炎,這在眼科是很常見的病例,通常給予抗感染消毒劑和類固醇藥水(例Sulfamethoxazole Na + tetrahydrozoline HCl;Fluorometholone),以減輕症狀,病程約兩周。(歡迎小宇媽媽指正補充。)
至於心痛的症狀,不能直接和病毒感染的心肌炎或心膜炎劃上等號,但的確已有西醫提出,在流行性感冒或腸病毒盛行期間,要特別小心併發心肌炎,尤其是幼童,當然其中也有大人的病例被報導。就中醫的角度而言,個人體悟這亦是邪入心包的溫病表現,平素即有心悸或心痛表現的病人,比較容易在外感時,會有心痛的症狀,當然,舊病並未完全復原者,病循舊路甚速,也會再發生。
阿蘭已經自行到眼科拿藥,再來看中醫。這次把完脈,我開的處方是麻杏甘石湯為主,增液承氣湯為輔,再加數個單位藥,其中一味藥是牛黃,三天用藥。去年五月的外感,雖然也有眼紅及心痛的症狀,但其脈證是大砂草加減方,用藥已加重但病程仍久,且症狀減輕不夠明顯迅速,自覺並沒有處理的很好,而且我也認為其舊病一直未完全復原,是故其間一有外感即左耳咽作痛,有意藉這次的治療做較徹底的掃蕩。三天後回診,療效果然進步,上次耳咽痛了好幾天,這次一服藥即有明顯的改善,眼藥水上回足足點了三四天,這次只點第一天就退紅了,雖然眼睛仍不適,還是會有眼屎,但病人決定只靠中藥而不再點藥水,眼部不適在三天後得到緩解,心痛的症狀也未曾再發生。
但仍不夠滿意的部分是喘咳,病人咳了兩天才緩下來,入夜欲喘的情形也改善得較慢,並且在第三天晨起時微有鼻血(衄)。《趙紹琴溫病講座》:溫病是溫邪犯肺,傷寒是寒邪客表;溫病不可發汗,只宜辛涼清解。溫病初起,誤用發汗解表,則斑黃狂衄,禍不旋踵。如果病初起就使用麻杏甘石湯的湯劑,療效一定會好很多。湯者,蕩也。其效速,並可靈活調整每味藥的分量,不必受限於科學中藥的制式比例,可惜病人尚不能接受服用湯劑。是故回診時加強”透熱轉氣”,讓邪有出路,並針對喘咳藥物做了調整,最重要的是叮囑病人,溫病的恢復期較長,要耐心服藥。現代人都太忙碌,病好了大半便不管了,繼續衝刺為生活打拼,所以病循舊路來勢甚速,這樣的病例頗多,尤其以上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為常見。
吳鞠通《溫病條辨》:喘咳息促,吐稀涎,脈洪數,右大於左,喉啞,是為熱飲,麻杏石甘湯主之。又中焦風溫篇內提到:陽明溫病,下之不通: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吳鞠通是位很聰明的醫家,明識仲景之法,亦通曉溫病之理,其著《溫病條辨》傳承經方、立論溫病,並法傷寒論之體中猶能自創一格,以三焦立論,讓後世醫家易於接納傳誦閱讀,實在令人佩服,書末附一卷產後及兒科調治,讀來亦十分有趣。
牛黃作為藥物使用,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中把它列為「上品」之藥。其藥物使用時間雖久,卻不歸屬於經方派藥物,而在後期溫病理論發展後,才搖身一變成為溫病派的重要藥物。其來有自啊,由此醫案可知,牛黃的使用的確可以明顯地提昇療效,縮短病程。
(原載於2010/02/27)
中醫我不懂啦,
眼科臨床上的急性結膜炎會因著病毒不同,病程也差很多。
一般給藥後兩三天會緩解,
但有幾次遇到克沙奇病毒大流行,
嚴重的甚至會拖到將近一個月。
於2010-03-02 19:05:04回覆
To Yingru
感謝小字媽媽補充
不過到底是病毒太頑強,還是醫師太美了,所以病人流連忘返一個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