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之溢飲病應用

病人主訴膝關節痠軟無力,痛不明顯或甚至不痛,無外傷史,或有因天氣轉變而症增的表現,其脈象在寸關之間呈現痰飲脈,這是很典型的溢飲。

《傷寒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中多辛溫藥,脈位在胸中和心下之間。參照仲景二十八脈位圖,膝關節正相當於心下之位。《金匱要略》: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又曰: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不可因為天氣轉變而症增,直接套用「風濕」;或關節有疼痛感,便認定是「關節炎」,這二個名詞因為西醫和一般民眾都使用,所以含義已經擴大了,對病人是可以用這些名詞解釋,以求溝通,但中醫師自己應該對濕病和溢飲病,要有清楚的鑑別觀念,這二種病人都可能以為自己該看針傷科,實則為內科病。

《本經疏證》:溼者,瀰漫霧露之氣也。飲者,貯於器中者也。水者,洋溢四射者也。是故水飲有質而溼無質。故《金匱要略》分為三篇論述,其治有別。「濕」字:從水字旁,太陽照射絲帛,ㄠㄠ在古代是代表絲的意思,可以看到有水滴落下來,這就是濕的概念,然濕無質,我們是從有質的水滴觀察到無質的濕附著在絲帛上。從「溼」字亦可,絲帛掛在桿子下,由下方土地的顏色變化,去判斷絲帛是溼的。濕病除了防己黃耆湯之外,(亦治水氣病之風水),症狀是明顯的疼痛不適,治法取微汗。舉生活上的例子,就像木地板濕氣重,你看不到,但感覺明顯不適,想用除濕機將濕氣逼出來一般。

《金匱要略》:飲有四: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本經疏證》:水是已化之飲,飲是未化之水,飲雖有四,但皆有質、有定處,我會向病人解釋:像地面有一凹陷不平之處,只要下點雨或甚至南風天,此處便容易有積水產生,其它地方則是很快就乾了,所以感覺痠軟不適,總是固定的那個部位。當然有外傷史或舊傷復作的病人,就不是單純的溢飲病了。

小青龍湯應用於膝關節之溢飲病,繼而推之,如果病人抱怨的是不明原因單純踝關節痠軟無力,脈位當從關尺之間去細查,順便關心病人有無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痰飲病大多是指代謝機能不好,體內的癈物沒有動力排出體外,故也該體察下焦元陽的變化,如果脈位、脈象明顯,症狀也符合,用藥可一併改善相關症狀,而不只是腳痛醫腳囉。

(原載於2010/05/10)

分類: 臨床應用, 中醫內科,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