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瀕湖脈學》、《重訂診家直訣》之外,《脈經》亦是有志於脈診者,可備而時習之的醫書,它最吸引人之處是補強了婦人病脈證,還可以找到仲景金匱書中失落的小兒雜病,而《脈經》卷十手檢圖雖已亡佚,然其中之文字敍述,仍蘊含著許多很有意思的想法,值得再三研讀體悟。對於年代久遠的醫書,各家參考書籍的說法注解不一,是一定會存在的現象,隨著自己臨床經驗的累積,以及閱讀書籍的廣度深度增加,個人認知亦會隨之而改變成長。身為執業中醫師,不可不讀古醫書,訓練自己閱讀古籍的獨立思考能力,方能於臨床時活潑應用,這是很重要的。
參考書籍:《脈經新解》陳欽銘/《脈經》中國醫藥科技/《脈經》學苑出版社
《脈經校釋》人衛出版社/《奇經八脈考》李時珍/《中醫診斷學》馬建中
經言:肺者,人之五臟華蓋也,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四時,知五味。寸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1,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2,分為九道3,浮沉結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
歧伯曰:脈大而弱者,氣實血虛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候。浮4直5上下交通者,陽脈也,堅在腎,急在肝,實6在肺。
前如7外8者,足太陽也。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
中央直9前者,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
前如內8者,足厥陰也。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後如內者,足少陰也。
前部左右彈10者,陽蹺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
從少陽之厥陰者,陰維也。從少陰之太陽者,陽維也。
來11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
注釋及心得:
- 五部:前後左右中
- 上下中央:寸關尺。內經有寸口之稱,無分三部為寸關尺,其言上下,為寸尺之意,循內經之諸家,應同此意。
- 九道:如下圖黑色部分,注意手少陰、手心主、手太陰同在中軸上,僅以線段區別其部位之不同。原手檢圖已亡佚,後人所擬之手檢圖,多將手少陰、手心主、手太陰依序排列於中軸,如同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一般布局。此處採不同見解,與注釋9「直」字之意密切相關。我們現採的診脈縱軸細分為五條線,即九道脈之三軸,再加上外側奇經之兩軸。
- 浮:脈位
- 直:當,動詞
- 堅、急、實:脈形,兼以脈勢辨之
- 如:往
- 外/內:分別為拇指/小指側。
- 直:當,動詞。直字本身有許多含意,在脈經卷十的條文中多次出現,參考書籍的注釋不一,令人生惑,此處直字的意義更攸關手檢圖的擬定。若詳參前後條文仔細思量,並以福佬話發音,便覺豁然開朗,這直字宜以動詞解之。如同怎麼背念都不順的《湯頭歌訣》,如果學習祈宏學長和父親陳長河醫師出版的台語發音有聲書,才能有一路暢讀之感,因而體會汪昂著歌訣的精潔優美。
- 左右彈:左右是以五部分之,即中軸之兩側交替彈。我們現會細分為1,5彈或2,4彈,代表著不同的意義。然條文中的左右彈是指1,5彈,屬陰陽蹻和帶脈的表現。
11.滑氏曰: 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12.《脈經》手檢圖與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是不同的理論架構。李時珍氣口九道脈: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也。後部中央直者,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也。
擬脈經手檢圖
(原載於20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