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卷十手檢圖(三)陰蹺陽蹺帶脈

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背痛,微澀,為風癎,取陽蹺。

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痛,癲癎,惡風,偏枯,僵仆羊鳴,麻痹,皮膚身體強(一作淫)痹。直取陽蹺,在外踝上三寸直27絶骨是28

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動,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水不來,絶經復下止,陰辟寒29,令人無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動,苦癲癎,寒熱,皮膚強(一作淫)痹。

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動,苦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30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

右陰蹺陽蹺帶脈。

注釋及心得:

27.直:當,平行,動詞。「直絶骨是」:似福佬話的語句用法。

28.直取陽蹻的作法:外踝上三寸平行刺至絶骨。難經:髓會絶骨,取穴陽輔,外踝上四寸;後代醫書如針灸科學:絶骨指懸鐘穴,外踝上三寸,現今神經骨骼損傷常應用懸鐘穴。兩穴差一寸,皆屬陽蹻脈循行。

29.辟:擊,拍之意。陰辟寒:陰部痛如被擊且寒冷。

30.窌:深空,同髎。髖窌:骨盤。

31.討論奇經八脈,通常會先提及《難經》的條文敍述,二十九難: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陰急就手檢圖而言,即後部左右彈。反之陽蹻亦然。帶之為病,病位在中焦,脈為中部左右彈。

32.楊紹伊先生考證張仲景原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二十三字為西晋太醫令王叔和加入。如果想要循仲景六經意旨,探究奇經之臨床應用,桂林古本有相關條文可參考:

帶脈為病,苦腹痛,腰間冷痛,脈當沉而細,治屬少陰。

陽蹻為病,中於側,氣行於外,脈當弦急,按之緩,治屬少陽。

陰蹻為病,中於側,氣行於內,脈當浮緩,按之微急而弦,治屬厥陰。

桂林古本將奇經八脈和仲景六經辨證做了對應,然其脈義和手檢圖不同,以浮取為陽、沈取為陰,故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是為脈當浮緩,按之微急而弦。目前臨床上我們是採用手檢圖的說法。

33.奇經八脈用藥:

《神農本草經》敍藥僅分上中下品,至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後人尊為經方而有六經用藥之別。金、元後之醫家的本草理論則有了較大的轉變,金.張元素(潔古)著《珍珠囊》一書,其中論藥物性能即按臟腑經絡分類,編成《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本草綱目》加以轉載;清代《得配本草》更編集加入奇經八脈的用藥。要在中醫二千多年累積的浩瀚書海裏迷失是很容易的事,譬如本草,如果沒有一個清楚的架構,看得書愈多,可能愈不能善用精用藥物。宜以仲景用藥為主軸、《神農本草經》藥物為綱領,熟讀活用,而臟腑、經絡、奇經八脈之分類用藥,擇其要參考之,不宜深信盡信。

(原載於2010/12/08)

分類: 醫理闡述,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