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溫病條辨》第一篇第一條:敍氣運,原溫病之始也。每歲之溫,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氣客氣相加臨而然也,細考素問注自知,茲不多贅。吳鞠通懂五運六氣,懂《傷寒論》,所以志在羽翼傷寒,寫了《溫病條辨》,以補仲景風、寒之外較沒詳述的其它四氣。可惜現在的中醫師教育,典籍部分刪減得太過,所以之前醫家們的基本功,現在許多中醫師已經不懂了,例如卦爻、河圖、洛書,例如運氣學說。為了看懂醫書的真含義,是該補強這一塊缺失。
鄭欽安《醫理真傳》五行說:若執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義便失,以五行作一塊論五行,而五行之義即彰。五行不出二氣之中,二氣即在五行之內,二氣乃人身立極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為歸。我們現在上課常用到的下方右圖,實源自於下方左圖:二氣相交,五行兆焉,四時代謝,由此而運。鄭欽安當然懂,也提出了他對五行的看法,今人常依方位和臟腑,以五行生剋辨證論治,完全符合鄭欽安所言之醫病。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六氣之本標中氣不明,不可以讀傷寒論。《內經.六微旨大論》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內經.至真要大論》: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這裏太陽陽明等指的是運氣學說中的六氣,不同於仲景《傷寒論》的六經,亦不同於經絡學說。
太極混沌之氣區別為陰陽,再分為三陰三陽,這是「氣」。由六氣相聯繫反應出風寒暑濕燥火,這是可感覺到的「象」。天以五運六氣化生萬物,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於是有六淫之邪。「因病而弱」者乃起源於六淫之傷。
唐容川《醫易通說》闡明:天干地支亦源自於十數洛書(上圖左)。以北辰不動,十二辰者,為天之經度;十天干者,為天之緯度;緯度斜跨天腰東西環繞,而成橢圓之形,是故每年所主太歲不同,而六十年乃復為甲子。視天之五緯轉到辰巳位(天門),看是何緯道,謂之登天門,主一年之運,這是科學的天文學觀察。
地支十二辰,兩支對沖,合為一氣,例如子午合化為少陰熱氣,試觀夏月水氣上騰,日光下灼,亢熱之至,即其明驗。以熱為主而仍名少陰者,蓋熱是從午火之化,所謂本氣;陰是存子水之陰,所謂標氣;標本異氣;故《內經》曰: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少陰太陽從本從標。
十二辰所主之六氣,在上「司天」、在下「在泉」:子午之歲上見少陰,是為司天;而在泉,是言在地體之中間,非在地球之底面。譬如午年,午在天頂以司天,則卵酉恰當地體之際,故卵酉對沖合化為陽明燥氣,是為在泉。而十天干所合之「五運」,在其中運行,故以一年來看,「司天」「中運」「在泉」,這是空間軸的部份。再將一年的時間軸劃分為六個區間,定義「主氣」「客氣」。於是十干與十二辰相錯,五運與六氣有相生相克不同的組合變化。
五運六氣的操作型定義:司天-中運-在泉,主氣/客氣。詳述如下,亦可以參考李陽波《開啓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操作型定義不會太難,只要照表操課即可,然五運六氣的自然觀含義則要多讀幾遍才能有所體會。
十天干表五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陽干(甲丙戊庚壬) 為太過,陰干(乙丁己辛癸)為不及。
十二地支表六氣: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
中運(大運/歲運)層次:
司天在泉層次:地支表六氣司天,在泉便相對而定,一陰對一陽,二陰對二陽,三陰對三陽。
主氣層次:一年劃分為六個區間,每個主氣剛好占四個節氣,每年皆如下表所示,固定不變。《素問.六節藏象論》: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每一個節氣就是一個溫差的轉變,溫差是是依太陽而定,故節氣與西元曆日期亦頗吻合。
客氣層次:以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的次序,首尾相接,如環無端。確定司天在泉,便可排出客氣次第。
舉例來說,今天是辛卯年8月11日,則辛定出中運為水運不足;卯定出司天為陽明燥金,二陽對二陰,故在泉為少陰君火;8月11日的主氣是每年固定的,為太陰四之氣;客氣則排序出司天陽明燥金(二陽)之後的三陽:太陽寒水。
當然我們可以由某人出生日期的五運六氣排列組合,判斷他的體質偏向,做為診斷用藥的參考。然而這是命理家的專長,不該是中醫師的沈迷,否則命理發展已細分到時辰,以八字和紫微論命,精準度會更為提升,但就算算出了什麼時候什麼病,還是需要醫師治療啊。如傷寒論所述,中醫師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地從「脈證」著手,診斷用藥治療,而運氣學說是可以輔佐得知六氣的演變,預知病情的轉危轉安,並對未病進行防治。
易經數律和運氣學說是應該要懂的,但體會運用的深度就要看個別醫家的領悟了。著名兒科醫家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七使驚駭,八使抽風;婦科醫家夏桂成以”7,5,3”易經奇數律,對未病進行防治;這是易經數律的運用。而彭奕竣醫師《醫鑰 揭開中醫的奧秘》,將六氣和小兒麻疹、水痘、腮腺炎、德國麻疹相結合,視為天地予人對氣候變化的預防針,也是很不錯的體悟。
(原載於201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