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菜鳥醫師剛開始找工作時,那時候還在跟祈宏學長的門診,學長說了這麼一句話:滾石不生苔。所以工作的診所就這麼待著不輕易變動,就算老闆曾經三個月發不出薪水,也沒離開,這樣做的優點是醫師會得到病人的回應,有人會回來駡、有人會回來稱讚,病人是最好的老師。也因為這樣,才有以下這個長達三年的病歷,可以觀察到更多值得注意的重點。這個病人是47歲婦人,體胖面白:
98/02:因外感而就醫。自述三酸甘油脂過高,常抽筋,兩手冰緊,腹瀉或便秘交替,胃嘈雜,有腎結石病史。鼻過敏史,噴嚏鼻水多。
99/09/16,09/24,10/04:同年7月西醫診斷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打針或服西藥會腹瀉不適,故改看中醫。胃酸上逆,心下痞硬,多食症增,咽痰多,脹氣,多右下腹痛,飽亦痛。前二次以半夏瀉心湯加四逆散加單味藥治療,第三次用理中湯加單味藥收功。
100/01/27,02/09,02/17:症又作,且疼痛更甚。以半夏瀉心湯加三黃瀉心湯加單味藥治療,用理中湯加單味藥收功。
100/06/15:症又作。胃痛胃脹,易飢,左腰抽痛,大便黏不暢,鼻目耳乾癢。以理中湯加四逆散加單味藥治療。
100/06/23:症略減,仍不適,胃旁兩肋痛。處方烏梅丸9克加麻黃附子細辛湯2.5克。
100/07/01:症大減,人甚舒,連之前忘了跟醫生講、困擾已久的頭汗亦大減。效不更方。
100/12/08:因外感而就醫。自述胃痛症平不復犯,唯久久一次會胸骨處微不適。
胃痛是很容易復發的疾病,可能會因為不忌口食辛辣刺激、或夫妻吵架情緒波動大,而使得胃痛又作痛甚不可忍。觀察這個病人的病歷,98年初的胃嘈雜感,沒有積極治療、愛護,至99年7月胃痛而西醫確診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9月中醫看診三次後症減,四個月後隔年一月症復作,復經三次診治後症減,經過5個月後又犯,改用烏梅丸為主方治療二次後,歷經半年仍症平。
傷寒: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匱:蚘厥者,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溫病:久痢傷及厥陰,上犯陽明,氣上撞心,飢不欲食,乾嘔腹痛,烏梅圓主之。
98年初血液材質有問題,手厥證,已具厥陰病徵兆。厥陰病為寒熱錯雜之候,烏梅丸方中寒熱藥並用,臨床上比較不容易掌握其使用時機。檢討了自己的用藥,99年9月和100年1月的治療,急性期用瀉心湯加減應該沒有問題,但收功用理中湯,包括100年6月15日的理中湯加四逆散,似有欠妥。理中湯為太陰病脈沈遲;厥陰病是脈微而厥,微脈浮薄而散氣甚歉,厥脈斷續時一止,如果不細心審脈,很可能誤失。體胖手胖的病人,個人覺得比較難一下子定出三菽的位置,通常會有一層厚厚的痰飲細絲脈,所以有時候持脈會直接慢慢下按到推筋著骨,定出十五菽,再往上提。病人的細絲脈無形且很厚,寸關尺三部、由高至深皆勢不足,屬寒多於熱,故酌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醫案以脈診為主要論治,而不依問診,因為厥陰病的問診結果,症狀實在是錯綜複雜,寒熱不一,不容易抓到重點。
病人雖然症平不復犯,但昨天來看外感時,仍有厥陰病脈,且偶爾會胸骨處微不適,是靜而復時煩,所以應該再服藥多些時日。但很多病人的觀念是,症狀減輕或無感就不想再吃藥了,就算醫師把脈覺得還不夠好,很可能會復發,當然終究還是尊重病人的意見。
(原載於20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