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篇的條文數目,不論以哪一個版本來看,都是屬一屬二的多。宋本傷寒論陽明篇的第一條便明示:陽明病可分成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不同的陽病變化,再加上陽明陽虛容易生太陰病,陽明陰虛容易生厥陰病,陽明若陰陽兩虛則容易有少陰病,所以陽明篇中還可以看到陽明垮掉造成的三陰病,故條文數目會相對較多。本文依宋本傷寒論為主,試圖把陽明篇中歸屬太陽陽明的條文挑選出來,做一淺析,並針對其中出方的五苓散、豬苓湯,解釋其臨床脈診口訣為何是「五苓散:寸浮關緊尺小弱」;「豬苓湯:寸浮關緊尺小滑」。因個人才疏學淺,經驗有限,若有遺漏誤失,盼各位先進不吝指正。
太陽陽明主要相關條文:
01.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11.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參見第8條: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參見第69條:趺陽脈浮而澀。脈大是陽明病的基本脈,脈位在趺陽。故此處的脈浮而緊,應在趺陽(關部)可見,其緊是大而緊:脈形撐寬而邊斂,外寒內熱。這裏的”緊”不似麻黃湯緊細甚如轉索,較類似於葛根湯的浮長大微帶緊。一般關前為陽明,關後為太陰,但仲景的傷寒六經脈法是屬氣機脈法,並不像金匱歸宿病的胎兒全息脈法定位很細膩,因此常在整個趺陽關部,見脈浮而緊,而不必再細分關前關後。
23.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但浮者,指脈大但浮不緊,即外寒不束,汗可出。更年期婦女可見此脈證。
43.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44.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45.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三條當從醫宗金鑑版一同參看。很多條文單一條解析時,因文字在前後文有提及故有所略,所以單獨閱讀單條條文將有所失。傷寒論中豬苓湯僅出現在陽明篇和少陰篇,更精確的說法是出現在太陽陽明的條文中。再參見下列的第66條,則五苓散和豬苓湯的臨床脈診口訣,其指導條文即在此二處。太陽病寸浮緩,進到太陽陽明的階段則關浮而緊,《本經疏證》:凡木之苓皆能利水道。茯苓屬陽,治停蓄之水不從陽化者;豬苓屬陰,治鼓盪之水不從陰化者。所以五苓散是尺小弱;豬苓湯是尺小滑,尺部有滑數脈多見於右手。
66.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五苓散出現的條文較多,此處不細舉,但不論是傷寒還是金匱,總是以此條所述之脈象最為詳細。經典指導臨床,臨床補充經典。師長們教的脈診口訣朗朗上口之餘,有時候總是會想:為什麼是關緊呢?為什麼張老師會知道這個脈象呢?不揣簡陋地表達一些自己從條文中得到的想法。當然背起來的口訣在脈證合拍時是非常有效的,因為這不只是老師一人的臨床經驗,還累積了數十年來眾多優秀學長姐的臨床驗證和回饋。現代醫學的勢力太強大,中醫已經不能再打個人戰了。
69.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熱未實稱為經症,則前幾條是太陽陽明之經症,此條熱已實,為太陽陽明之腑症。
(原載於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