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

吳茱萸的個性鮮明,它是厥陰的代表用藥,使用時機多以脈象出現在少厥陰點做為用藥的憑據。《神農本草經》:氣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欬逆,寒熱,除溼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本草崇原》:多生吳地,故名吳茱萸。陳久者良,滾水泡一二次,去其毒氣用之。《本經疏證》:仲景之用吳茱萸,外則上至顛頂,下徹四支;內則上治嘔,下治痢,其功幾優於附子矣。不知附子、吳茱萸功力各有所在,焉得並論。附子之用以氣,故能不假系屬,於無陽處生陽;吳茱萸之用以味,故僅能撥開陰霾,使陽自伸,陰自戢。張永明醫師:用卦爻的方式解釋,在陰霾沈重的六陰境地,可以推出一個陽爻出來變成復卦,完成陰盡陽生的氣機升降,這就是吳茱萸所扮演的最重要角色。所以說吳茱萸是厥陰用藥。

既然是厥陰的代表用藥,我們必須對”厥陰病”有相當的了解:厥陰者,陰盡陽生之藏,與少陽為表裏者也。陳修園《傷寒論淺注》:以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提綱;不欲食為病情。脈微澀。

張國養老師:厥陰病有三條路線。一是陽明陽虛,寒化而進入太陰病,由於個人體機能的不足,再進入少陰寒化,最後進入到血液最深層的地方:厥陰病。有一病人外感服用葛根湯後:腹脹滿,食不下,這是素體陽明陽虛,三天的葛根湯便滅了火進入太陰病了。也有病人外感頭痛服用科學中藥幾包後,便晨起欲嘔頭更痛,而且四肢覺冷,依張永明醫師修改陽明篇條文: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湯主之。病人原本的太陽點浮長勢弱,趺陽脈浮緩無力,服辛涼發表的葛根湯再加平胃散的科中藥粉後症狀反劇,診其脈出現上少厥點細澀數而無力,脈位和症狀都屬上焦,趕緊用吳茱萸湯水藥急緩症狀。

第二條路線是陽明陰虛,熱化的表現自上焦胸中起,胸中之地是太陽之裏、陽明之表,熱化的代表方是梔子豉湯,所以太陽病中篇、陽明篇、厥陰篇都有梔子豉湯出現。陽明病中的飢不能食,進入厥陰病後變成了飢而不欲食。然而熱化的途徑不只一條:白虎湯在陽明病的階段,脈象是浮滑,當陰虛更嚴重時會產生厥陰病的熱化,此時脈會變成滑而厥,有斷續感。

第三條路線是由少陽病而來的。少陽和厥陰互為表裏,也有一說是「相火寄於厥陰」,這句話不該用“相火寄於厥陰之臟”或是 “相火寄於肝經”來表達,那是用臟腑或經絡的想法去窄化框架了”少陽相火”和”厥陰”的中醫生理概念,相較於這二種想法,用卦象來理解少陽和厥陰是比較適切的。坎卦中的少陽代表了血流的起動力,少陽相火升降出入,運行於腠裏之間。一旦少陽血流出了問題,很可能會影響到厥陰的層次。少陽和厥陰的代表用藥是柴胡和吳茱萸,都治嘔。《本經疏證》:柴胡苦平起一陽之氣,於仲冬根生白蒻、仲春生苗,何止舉陽之透陰而出哉,即舉陰之包陽而藏者,悉皆托出。之所以能如此,乃柴胡為立春之藥,陰陽的表現已在半表半裏之際。而吳茱萸的撥開陰霾使陽伸陰戢,陰陽的表現是復卦、是冬至日,一陽欲出的處境更苛更險。所以少陽不解,傳變厥陰而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為欲愈,陰陽消長、厥熱勝復之微旨即在此彰顯。

最近天氣嚴寒濕冷,有好幾個病人反應晨起時有反胃欲嘔之症狀,更甚者有一病人直言不喜歡睡覺,因為睡醒後全身都非常不舒服,常得等到日過中午後整個人才能較緩解,她的不適症狀可以多到打字打不完,這些病人大多喜夏天喜日照,不可誤認為陽盛陰虛,終究其因,是陽欲出陰的機轉出了問題,持其脈象微澀在上少厥陰點,而非脈弦,當然就是該用吳茱萸的時機了。此病人藥粉中酌加吳茱萸湯1g,服用一周後諸症大減。

        表格整理了仲景在傷寒金匱中使用吳茱萸的條文,吳茱萸湯和九痛丸都可以在少厥陰點找到對應的脈象;溫經湯是複雜的合方,脈象的表現相對而言就不是那麼單純;至於內有久寒的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厥陰陰邪脈微細厥的情況便可酌加。大抵來說考慮使用吳茱萸的時候,太陰都已經寒化一陣子了,所以校正趺陽的脈象定是緩無力的,這時加不加吳茱萸但憑經驗及問診,但少厥點已經出現脈象,就應該果決地使用此藥不應再緩。這篇文章前後寫了快三年,修改了很多遍,一直覺得想法不夠成熟,很高興能陸續得到師長們的經驗傳承以及病人的回饋,得以啟蒙思路並檢討反省用藥的觀點,終於暫時算完工了。

(原載於2013/01/12)

分類: 中藥心得,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