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水氣病久不癒必致癰膿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井治篇裏提到:久不癒,必致癰膿。這句話很多人都熟,但這段條文只顯示了結果,而水氣痰飲體質日久易導致癰膿產生的病理機轉為何呢?金匱書中並無提及。日前在《本經疏證》赤小豆篇看到一段文字,寫得極好,可以用來解釋這個病理的轉化: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其湊於陰者,即不足於陽也。矧氣血同以穀而化,化穀同以火為用,設使陰陽不平,火隨化機而滯於血,則氣分之火自衰,而為患於此,即不為患於彼。水腫是火不行水,是氣分病;癰腫膿血是火反灼水,是血分病。鄒澍認為氣血皆是由食入的水穀因火所化,在人身陰陽不平衡的病理狀態之下,若火隨轉化而滯留於血分多一點,自然於氣分會少一點,是故犯水氣病者,日久由氣分病入血分,便會生癰膿病了。這個火會因著運化水穀而轉到氣血分的觀念,甚符合自然,是能量於不同型式的移轉,物理學上能量不滅定律的展現,也是易理陰陽盛衰相對性的呈現。

更進一步地,鄒澍把如何治病的準則也寫清楚了:故氣分為水腫,亟提血分之火,使轉而和陽,則腫已。血分為癰膿,便撮其中之熱,轉隨陽分而洩,則癰亦已,以同為脾家化氣化血之火也。「癰」是氣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周圍界限清楚,未成膿可消散,已成膿易潰破。發生在四肢、軀幹等可見的體表部位,歸為外癰,如頭癰、背癰、乳癰等;發生在臟腑外觀看不到,稱為內癰,如肺癰、腸癰、肝癰等。《金匱要略》中的癰膿用方皆符合這個治則的論述:肺癰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大棗是血分藥,葶藶子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撮血分癰膿之熱轉至氣分水道而洩。肺癰用桔梗湯、《外臺》桔梗白散,以及外癰用方排膿散和排膿湯,以桔梗苦勝於辛,苦入血分開內之滯,降而還升從肺泄為出路,破陽結,為排膿君藥。肺癰用《千金》葦莖湯,君藥葦莖清熱瀉火從水道出,重用仁類藥物,方中桃仁、冬瓜仁和薏苡仁,亦見於腸癰篇(註1),仁是一物所鍾之生氣,藉以破癰之困;選用桃仁而不用杏仁,因桃仁入血分而通氣。

腸癰篇的薏苡附子敗醬散重用薏苡仁,以濕性最遲,至其化熱,非一朝一夕之故,薏苡仁為治積漸而致濕熱之首選。前面提過,癰腫膿血是火反灼水,是火不行水水腫病、困結宿痰停飲的後續延伸。處理宿痰停飲,常使用大黃、芒硝,病位在上焦時,如大陷胸湯丸;病位在下焦時,如大黃牡丹皮湯。大陷胸湯丸證未入血分未成癰,故加甘遂、葶藶子、杏仁;大黃牡丹皮湯證已成癰,故加桃仁、冬瓜仁和牡丹皮。芒硝鹹寒停蓄,所以大黃、芒硝走的是下焦腎的清道夫系統(註2)。承上所述,故臨床可以用大承氣湯加桔梗來治療肝膿瘍。

書不在多而在精,寫書者是,讀書者亦是。鄒澍因《本經疏證》而流傳後世,再三讀之受益匪淺,感念敬佩怎麼有醫家能投注如此多的心力寫成此書,佳惠後代不可計數的習醫者。讀醫書者亦當精讀,中醫流派眾多,沒有熟讀精讀建立主要架構,徒然迷失書海而終不能靠岸。

註1:張永明醫師於《金匱要略》課程之講述。

註2:張老師於《醫理真傳》課程之講述。

(原載於2013/04/10)

分類: 醫理闡述,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