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補注神農本草1060 AD》★★
北宋嘉祐5年禹錫、林億、張洞、蘇頌等編著,簡稱《嘉祐本草》。宋朝在宋太祖開寶六年,即編著有《開寶本草973 AD》,然經濟繁榮安定的北宋盛世始於宋仁宗時期,嘉祐年間開始大量校刊古醫書,首先著手是本草的修訂,而後治平年間林億等人又校刊了《宋版傷寒論1064 AD》、《金匱要略方論1065 AD》;史書《資治通鑑1084 AD》亦是司馬光自治平二年開始了為期十九年的編集。整體來說重文輕武的北宋,諸多官方版本的本草修訂,以《嘉祐本草1060 AD》、《本草圖經1061 AD》和《證類本草1083 AD》較具有代表性。
《本草圖經1061 AD》★★★
北宋嘉祐6年蘇頌主持編撰。被譽為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藥書。書中繪製了大量的藥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準確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產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炮製方法、鑒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方便。也是目前現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圖譜。完成了《嘉祐本草》後,蘇頌基於之前的基礎,再承詔補齊本草圖譜而編著成《本草圖經》,縱使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確,然在藥物知識上發揮了更大的傳承影響力。李時珍《本草綱目》多引用之,鄒澍《本經疏證》多引用之。
《證類本草1083 AD》★★
北宋大觀年間唐慎微,又名《大觀本草》,本書開創了方藥對照的新形式,收集了不少方劑,為明代李時珍編修《本草綱目1578 AD》時的藍本。此書在12世紀傳入日本,14世紀傳入朝鮮。北宋官方三本草書中以《本草圖經1061 AD》的”傳承影響力”較大,這裏所提的傳承影響力應該有個定義:「因這本書的存在而讓臨床醫家的思路變得更好,甚至產生了開創新局的醫家風格。」是故就整個歷史的縱向觀來看,《證類本草》雖然遠傳日本和韓國,但《本草圖經》影響了鄒澍,讓我們得以讀到《本經疏證1832AD》這樣的著作,所以個人給的評價較高。傳承影響力的作用在下一本書《本草衍義1116 AD》更是彰顯。
《本草衍義1116 AD》★★★★
北宋政和6年寇宗奭。相較於自隋唐宋以來的大部頭本草書籍,本書算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清新小品,李時珍評之曰:「参考事實,核其情理,援引辨證,發明良多。東垣、丹溪諸公亦多尊信之。」政和6年距北宋亡國不過十年,社會之動亂不安可想而知,寇宗奭時任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的醫官,官位不大專管藥材,然深刻地觀察藥材,有許多生動鮮明的描述,並將《素問》中的藥理原則運用於解釋藥效,而這種方法至金元時期更為系統化,所以這本個人著作在宋金元的藥學發展上佔有樞紐的地位。根據傳承影響力的定義:「因這本書的存在而讓臨床醫家的思路變得更好,甚至產生了開創新局的醫家風格。」本書影響了李東垣、朱丹溪等著名醫家的臨床思路,朱丹溪後來還寫了《本草衍義補遺1281-1358 AD》一書,本應享有四顆星的評價。
然而書中論藥跳脫傳統不注重性味,又太過強調五行觀念。五行觀念在臨床應用時沒有足夠的診斷依據,在醫理上也是陰陽的延伸定義而非原始定義,以致於臨床使用上會遭遇困難。也許可以推論這跟作者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辨驗藥材,而不是臨床診治有關。五行觀念自此之後得到較多醫家的推廣及認同,在醫理和藥理方面後世有許多論述發展,可惜在診斷方面缺乏足夠多的臨床經驗累積和論述闡揚,這在實際診治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此外,本書在藥物的選用上也有不同的見解,例如推崇黨參的使用:「今之用者,皆河北榷場博易到,盡是高麗所出,率虛軟味薄,不若潞州上黨者味濃體實,用之有據。」所指為今山西上黨產的黨參,性味甘平屬桔梗科,與《本經》的人參,性味甘微寒屬五加科,以及許多傷寒醫家認為人參微帶苦味,是不同的,性味不同主治方向也不同,是故仲景用人參以救津液,東垣用黨參以補脾胃,此參非彼參,這也是選方用藥要注意到的。
《履巉岩本草1220 AD》★★
南宋‧王介繪撰。地方性本草書,主要記載的是臨安慈雲嶺一帶的藥用植物,臨安為今浙江杭州。
《藥性赋1115-1368 AD》★★
原書未著撰人,據考證約為金元時代作品。原為中醫初學中藥的啟蒙書。該書將248種常用中藥按藥性分寒、熱、温、平四類,再論主治。
《湯液本草1289 AD》★★★
元‧王好古(海藏)。王好古曾與李東垣一起學醫於張元素,後又從師於李東垣。本書卷上為藥性總論,選輯李東垣《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的部分内容並作了補充。卷中、下分論藥物。藥物的歸經、引經概念是由易水學派金‧張元素首先提倡,在《醫學啟源》和《珍珠囊》二書中,大約提出三十餘味藥有歸經學說,經李東垣、王好古、羅謙甫傳承,至《湯液本草》開始增列手足十二經分列藥物,根據各藥所入三陰經、三陽經的特點,結合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發揮。本書總結了易水學派和補土學派的藥物思想,故提升了它的學術價值和傳承影響力。
《本草衍義補遺1281-1358 AD》★★
元‧朱震亨(丹溪)。李時珍評:以諸藥分發五行,失之牽強。
小結:宋金元是中醫跳脫傳統、各派學說爭鳴的特殊階段,跟當時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動應有很大的關係。許多的新名詞和理論紛紛出現,舉例李東垣就有”脾胃論”、”甘溫除大熱”,”陰火”等新理論產生,只是如前所述,相當可惜的是診斷部分沒有充分的研究發展可以跟上,以致於要運用東垣的補中益氣湯、通關丸,還得想辦法累積足夠的診斷證據,才能有效運用。
”理法方藥”建構了中醫診治的完整性,然歷史上實際發展常是由藥物先開始改變的。閱讀本草書籍,想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是不太可能而且無趣的,尤其是大部頭的整理書籍,通常的作法是針對幾味想要瞭解的藥物,再尋求各家典籍的解釋說法,反覆參看比較。然而真有個人創見思路的書籍是不會寂寞的,例如寇宗奭的《本草衍義1116 AD》就會吸引人一路看下去。
(原載於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