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所謂的「癌症轉移」,以中醫觀點來看,正是髒的淋巴液流到哪個環境不良的臟器系統,就容易引發該處的癌細胞增生,並不是癌細胞憑空又出現在另一個器官。臟腑之間就是透過淋巴腺連結成關係企業,身體已經呈現一個髒亂的環境了,黏稠的淋巴液就是引火線,而淋巴液的黏稠度完王是所致,這就是罹患重大疾病的內在因素。(3)
紐約大學研究團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論文,宣布發現了人體内一個未知的“新器官”,充滿流體的“間質组織”。新發現的液質網絡遍布全身,它們所處的位置有:皮膚表層下方,沿著消化道,肺和泌尿系统,圍繞動脈、静脈和肌肉之間的筋膜。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中醫的人體「經絡」。長期以來在解剖過程中,無意識地破壞了間質組織的结構,當其中的液體被排空,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僅是一層簡單的結締组織。可以理解為什麽癌症容易蔓延。西醫對病因認識上的錯誤也顯現出来:不只是因為細胞癌病變,細胞所依赖生存的组織液環境異化並傳導。
1931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德國人華堡(Otto Warburg)發現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有個根本區別:正常細胞行有氧呼吸,而癌細胞卻偏好厭氧發酵。他認為,「癌細胞的生長起因於某種程度的缺氧」,而且「癌細胞無法在富含氧氣的環境下存活」。
布緯曾七次獲諾貝爾獎提名,並曾任德國聯邦衛生局的資深研究員,1952年,布緯研究發現,將富含高不飽和脂肪酸的亞麻籽油與含硫化胺基酸的茅屋起司充分結合後,能把油分離成細小顆粒,變得類似水溶性,這些油進入人體後可以迅速消化、吸收與代謝。在細胞中,高不飽和脂肪酸內活躍的電子有如細胞的火星塞,可促進細胞呼吸氧氣,並排解細胞廢棄毒素。華堡發現了癌細胞的厭氧特性,布緯論文證明了高不飽和脂肪酸是呼吸酶功能的決定性因子。
布緯食療法是”津液循環”為基礎,提供癌症飲食調整的建議方向,但沒有個人體質的差異性。而最新的癌症治療方法CAR-T細胞治療法,則是”津液循環”為基礎的個人化治療。結合基因治療及細胞治療的免疫治療法,也是一種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目前已成功地應用在B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惡性淋巴瘤。(4) CAR-T細胞治療是怎麼進行的?首先病人必須接受一個細胞分離術的過程(apheresis),就像是捐血小板PRP治療一樣,血液從病人手臂上的血管引流到分離機,分離機將單核細胞分離出來,剩下的血液再經由另一手臂上的血管回到體內。接下來所收集的單核細胞送到實驗室後,首先把其中的T淋巴球細胞分離出來,再利用基因工程製造出CAR混和基因,將CAR基因轉殖到T細胞內,於是T細胞表面就會表現CAR,之後再將這CAR-T細胞在體外增生擴充到足夠的細胞數,再經一道過濾手續後,這些CAR-T細胞就可以注射到病人身上來治療癌症了。CAR-T細胞療法一樣也有它的副作用,而且治療費用上千萬,非一般病人支付得起,也不是健保可以廣為負擔的。